本文源自:A智慧保
据媒体统计,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上半年合计开出3856张罚单,罚没12.91亿元,终身禁业的人数达到123人。其中银行收到2111张罚单,被罚9.17亿元;保险收到1288张罚单,被罚1.91亿元。
而如果算上各地金融监管局开出的罚单,那么保险在上半年收到超过1400张罚单,罚没金额攀至1.8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高出不少。
金融强监管,落在保险罚单的严厉程度上,可见一斑。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横向无边,纵向到底,金融监管的升级和焕新,体现在罚单上,数字不会说谎。
01
虚假资料、销售违规依然是保险业被罚的重灾区。在这里,财险占据了大头,寿险则相对规范不少。但无论是财险还是寿险,归根结底,还是造假,既涉及到了对投保者的销售误导,也与保险公司著名的“五虚(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挂保费、虚列费用和虚假理赔)”不无关系。
既然是痼疾,监管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并不能靠罚单一劳永逸地解决,也不能靠罚单一蹴而就地根治。但罚单在治标层面先行动起来,提高罚单的广度和力度,把强监管的凛凛风气传递给业内的每一个人,这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适应的新常态。
于是,大额罚单、顶格处罚和“双罚”现在屡见不鲜,置于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之下,并不费解。这三大类罚单新特点,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增加违规成本和犯错成本。如果我们横向比较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同频共振的。银行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罚单,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被层层压实,与保险业的顶格处罚,都收拢在金融强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治标和治本不能割裂开来,治本当然重要,但治标同样是方式和过程。治标在为治本争取时间,并打开新的治理结构。因此罚单不过是五篇金融大文章和五大金融监管这样治本之策在表象上的诸多形态之一。
保险姓保,也姓“合规”,这不仅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秩序,同时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应有之义。过去一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在监管中的分量持续增加,在中国经济迎难而上、消费信心艰难复苏的背景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就不仅仅是微观的问题,而具有了宏观和全局的视角,是跟营商环境一样重要的经济变量,解决好不愿消费的后顾之忧。
02
罚单只是表象问题,一方面反映的是造假的痼疾,从“人海战术”时期就一直如影随形,因为整个激励机制在向销售端倾斜,所以导致很多营销动作走样和异化,冲规模和冲业绩的收益大于造假的成本,屡禁不止; 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合规的强化,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忌惮。 监管部门释放的信号足够清晰,那就是合规是发展的前提,在这方面没有骑墙的模糊地带。
但如果我们进一步穿透罚单看本质,被罚的人和事,都是“旧瓶”和“旧酒”,强监管能够很好地改善市场存量空间,但并不能释放增量的发展空间。于发展而言,保险业的创新和突破,做好五篇金融大文章,特别是科技金融的大文章,才能跳出罚单的压力和困境,眺望更长远的未来。
事实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金融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实现跃升,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杠杆,也是科技创新的跳板。
从金融科技到科技金融,形势为之一变。金融从“赚到不好意思”转向“要过紧日子”,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要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这不仅是政治正确,也是市场正确。科技金融将获得巨大发展空间,但主角不再是金融,而是金融要为之服务的科技型企业,是要为之服务的新质生产力。
金融创新没有停下脚步,但内涵和外延被重新定义。保险如何创新产品、服务和模式,如何在科技金融赛道上既服膺国家的战略方向,同时也能够找到市场内生增长的产业方向,是需要未雨绸缪的“远虑”。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一切问题都是发展的问题,停滞解决不了问题。千行百业俱是如此,找不到新的增长周期和发展赛道,就不得不面临同质化和价格战的内卷,忙于应付,而不是从容应对。